您好~~点击这里注册 登录
华人小孩 返回首页

月映南山的个人空间 http://www.huarenkids.com/?12584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学中文从古诗文开始之诗经

热度 1已有 2934 次阅读2017-3-29 21:08 |个人分类:家庭教育|系统分类:文学文艺| 中文

从去年开始,很多妈妈跟我索要我引导儿子的书单,我一直没给,因为我觉得光书单没有用,给你你也不会用。如果要书单,各种选本也不少啊,《唐诗三百首》就是经典的书单。

我曾经把沪教版1到5年的古诗全部打印出来看,基本就是唐诗。

学中文从古诗文开始之诗经 中文 华人小孩 HuarenKids学中文从古诗文开始之诗经 中文 华人小孩 HuarenKids

基本上是唐宋元明清的“诗”,主要是绝句和律诗,而且唐诗的比重最大。这直接引导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古诗的偏好,我们认为唐诗最好,实际其他的诗我们基本没接触或者接触非常少。


有鉴于这种现状,我觉得更有必要先讲讲非唐诗。


因为从去年开始,很多妈妈跟我索要我引导儿子的书单,我一直没给,因为我觉得光书单没有用,给你你也不会用。如果要书单,各种选本也不少啊,《唐诗三百首》就是经典的书单。


那我稍微结合中国文学史来给孩子讲解古诗词,目的是什么?就是要结一张大网,在孩子心中梳理出一个体系出来,这样当孩子在课本上或者其他地方接触到诗词的时候,能够准确地有一个坐标。


相比之下,中小学课本学古诗词的方式是鸡零狗碎、东鳞西爪式的,难以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记。

我们今天好多人提倡国学,那么古代的孩子都学什么呢?


比如,明代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,里面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个官宦人家的小姐,她爹给她找了个家庭教师,从《诗经》学起,第一课就是《关雎》,然后杜丽娘由这首诗开始做梦,梦到帅哥才子柳梦梅……


再比如,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教育家,弟子3000,贤人72,我们今天好多人读经从《论语》读起,可是你们知道当时孔子是怎么给学生开课的吗?

根据《论语·先进》的记载,孔门设教,共有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四科,四科应该都有教材,其中言语一科,教材用的就是《诗经》。

(子)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《诗》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《诗》,无以言。”鲤退而学《诗》。


孔子问他的儿子孔鲤,学过诗了吗?孔鲤说,还没有,孔子说:不学习诗经,没法开口说话。”孔鲤退回去之后,就开始学诗经。

《论语·阳货》中记载,子谓伯鱼曰:“女为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矣乎?人而不为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?”

伯鱼就是孔鲤,《周南》《召南》是诗经的前两篇。


翻译过来就是,孔子又对孔鲤说“你读过《周南》《召南》吗?一个人要是不读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就好像对着墙壁呆站一样。

《论语·阳货》还记载:“子曰:‘小子,何莫学夫《诗》?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;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’”


孔子关于《论语》最著名的评论是这一段,如果你在大学考试,老师出题问你,诗经的价值或者意义是什么?这一段通常要写上去,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先河。


翻译过来就是: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经?诗经可以培养联系能力,可以提高观察能力,可以增进团结能力,可以加强讽刺能力,就眼前来说,可以奉养父母,就长远来说,可以服侍君上。此外,对于鸟兽虫鱼的名称,也可以多懂一些。


我们知道,《诗经》的写作时间跨度大约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。

在春秋时代,不光孔子推崇《诗经》,《左传》里也经常引用诗经。


那个时候没有统一的国家观念,一些有才能的“士”游历各个国家之间,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某国的国君采纳,孔子也是如此,并没有什么爱国主义观念。所以有个成语“朝秦暮楚”,早上还为秦国效劳呢,晚上就到楚国卖力去啦。


那这么多“士”在各国游历,竞争也很激烈的,那时候不是”百家争鸣“嘛,所以要想说服国君,可得使出浑身力气,纵横捭阖(音:百合),不时引用诗经什么的。


从那时起,一直到今天,我们学生写作文,都要引用写名句,来证明自己的观点,没几个名句,一篇作文就好像失去光彩、失去说服力似的。


一方面,我们如果不去仔细读,我们会觉得诗经离我们很远,连近代大学者王国维都说,他读《诗经》也只能懂得十之七八。古人更是很早就提出“诗无达诂”,也就是说,诗经没有确切的解释。


但另一方面,诗经既然叫做经,它就是一门显学,古往今来研究者甚多,我们有很多的参考资料可以利用,你稍微用点心读,会发现没有自己想像那么难。


虽然有很多生僻字,但是总是有一大半的字诸位都认识吧?

更何况,我们今天好多还在运用的成语都来自于《诗经》哦!


比如万寿无疆,逃之夭夭,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小心翼翼,耳提面命,忧心忡忡,新婚燕尔,一日不见如隔三秋,高高在上……

这么一看,《诗经》也没有那么高高在上了吧?那我们开始正式讲《诗经》。


二、风、雅、颂

要学《诗经》,就得记住六个字,也就是“诗经六六”——风、雅、颂,赋、比、兴。

风、雅、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。


诗经共305篇,最早的时候就叫《诗》或者《诗三百》,我们今天为啥不把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叫做词或者poem?这名字首先就来自于《诗三百》。只不过是汉代以后它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叫《诗经》的。


那我们打开《诗经》的目录,就是按照风、雅、颂来划分305篇的啊,就好比今天的章节一样。

那我是不是可以这么通俗地说,诗经分为三章:国风、雅、颂。

第一章“国风”分为15小节:周南、召(shao第四声)南 、邶风、鄘风、卫风、王风、秦风、郑风、齐风、魏风、唐风、秦风、陈风、桧风、曹风、豳风。

第二章“雅”分为小雅和大雅两节。

第三章“颂”分为周颂、鲁颂、商颂 三节。


大体上,风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,雅是指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,颂是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。

大家通过名字能否看出“国风”的15小节有什么问题?


对了,就是前两部分不叫*风,而叫《周南》《召南》。

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并称二南,所以有些学者认为,二南应该独立于“国风”之外,即诗经分为风、雅、颂、南四部分。

风主要是十五国风,怎么理解?可以理解为十五的地域的调调。就好比我们今天戏曲有沪剧、淮剧、秦腔……


周朝的发祥地在雍州岐山之南,后来地域渐渐广阔,迁都于丰,原来的发祥地就分封给了周公和召公,周公的采邑叫做周南,召公的采邑叫做召南。

王风是东周的王城所在地,东周的王城在洛阳,那时候叫洛邑。

古代的诗歌都是配乐的,都有调调。

《史记》记载,孔子给诗三百都配了管弦乐器而歌唱起来。

所以,诗三百肯定都可以唱,实际诗经有311篇,之所以又说305篇,是因为有6篇只有名字,没有内容。这6篇实际就是曲子哦。


只不过这些曲调今天都没有记载了,所以这6篇相当于没有,其他的怎么唱也都不知道。比如秦风就是很威武慷慨的,从秦风中可以看出以后秦统一全国的苗头。 而郑风在当时很不讨喜,孔子就评价说“郑风淫”,怎么淫,也不得而知。


那这个十五国风,通常认为是周朝设置了采诗官到各地去采集,为的是了解民情。直到今天,我们还有“采风”这个词,如果作家想写自己不熟悉的题材,比如上海人想写煤矿工人的生活,那么最好还是去大同或者哪里的煤矿去采个风。

国风也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水平,所以后人也会用“风”来代表《诗经》。


大家都知道,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是中国先秦文学的双峰,它们是我国文学的滥觞,就相当于黄河、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一样。

所以,《诗经》中最优秀的“风”和《楚辞》中最有代表性的《离骚》合称“风骚”,所谓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。

文人在古代也可以称为“骚人墨客”。这个骚完全不是今天的贬义。


三、赋、比、兴

赋:直言其事。比如《君子于役》。

比:就是比喻。比如《桃夭》《硕人》。

兴,就是感物而发。比如《关雎》。

今天我们先讲“比”,大家看,比喻这个修辞手法我们今天小学生还要学,我们自己都在用,就是从《诗经》来的。


比如《桃夭》, 这是一首在婚礼上赞美新娘的诗。

桃之夭夭, 灼灼其华。 之子于归, 宜其室家。

桃之夭夭, 有蕡其实。 之子于归, 宜其家室。

桃之夭夭, 其叶蓁蓁。 之子于归, 宜其家人。


这首诗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,一唱三叹。简单翻译过来就是:桃花开得很艳丽,它的花、果实、叶子都很繁茂,这位女子出嫁了,很适宜夫家!

“有蕡(fén)”,据一些语言学家研究,相当于“蕡蕡”,就是我们今天手写的时候,写两个字,一般把第二个字简略一下,类似“亏”字少两横,大家自己想像。


《诗经》时代是第一个字用“有”,表示两个字叠用的意思。当然这个也是一家之言。

今天有两个成语来自这首诗: 逃之夭夭、之子于归。

逃之夭夭,字也变了,意思也变了。之子于归,女子出嫁的意思。

归字在古代有两个意思,一是女子出嫁,“于归”;二是女子回娘家,“归宁”。


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……有蕡其实……其叶蓁蓁,可以说是且兴且比。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兴,就是看到桃花艳丽的样子,联想到美丽的女子出嫁。也可以理解为比喻,通过桃花比喻女子漂亮,用果实繁茂、叶子茂盛比喻早生贵子,让夫家家族昌盛。


我想出一道题,结束今天的讲座:

题都城南庄

唐 崔护

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

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

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唐诗,也用了桃花,大家通过《桃夭》和《题都城南庄》的比较,体会一下唐诗和《诗经》的形式有什么不同?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1

鲜花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1 人)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您好~~点击这里注册

联系我们|小黑屋|免责声明|帖子列表|SITEMAP|HuarenKids

GMT-5, 2024-12-2 02:25

Powered by Discuz!X3.4

© 2001-2020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